嫉妒会对你有益吗

译者:Rachel

当我们遇到比我们更成功的人时,应该怎么办? 通常,我们可以想象出两种途径:欣赏,或嫉妒。前者被视为是高尚的,我们欣赏那些对他人抱有欣赏之情的人,从他们的仰慕中可以发现他们自身谦逊的品格;而相比之下,嫉妒则被认为是天生的坏果——是一种因他人拥有更加优越的条件而引起的屈辱感和恶意(根据《牛津英语词典》)。“如果可以的话,”伯特兰·罗素写道,嫉妒别人的人,会“剥夺别人的优势,这对他来说是可取的,因为这样他们自身就会与他们嫉妒的人站在同一高度了。如果这种激愤的情感被毫无约束地允许的话,对于所有卓越的人才、甚至是那些最有用的特殊技能来说,都是毁灭性的。”

这是真的吗?或者,是否有这样的可能,这些令人沮丧和痛苦的情感,即使自身是出于恶意,但最终也能带给我们一个正面的、甚至是相比之下更好的结果?我们知道,不是所有的嫉妒都是在同样的条件下产生的。一些嫉妒或许留下了噩梦般的阴影,而另一些却有可能激励我们,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肯塔基大学的心理学家理查德·史密斯从1980年便开始研究嫉妒,他认为这种情感的产生通常来自于两个因素的结合。第一个是相关性:一个令自己羡慕的优势对我们个人来说必须是有意义的。一个芭蕾舞演员的优美舞姿不太可能使一个律师嫉妒,除非她自己也曾有过成为专业舞者的愿望;第二个是相似性:一个使我们嫉妒的人必然会与我们有相似之处。尽管同为作家,我也不会去嫉妒海明威。亚里士多德在描述嫉妒时引用了“波特对波特”的说法:“当我们欣赏某人时,我们倾向于和他保持距离;而当我们嫉妒别人时,我们则会想象自己替代他的位置。” (史密斯的研究灵感来自于1984年心理学家彼得·萨洛维和朱迪思·罗丹的一篇论文《社会比较下的嫉妒》)。

欣赏和嫉妒看似是对立的: 欣赏别人可以激励我们,而嫉妒则会拖我们的后腿。但荷兰蒂尔堡大学的心理学家尼尔斯·范德温却认为这种二元性可能无法完全捕捉到这种情感真正的复杂内在。当他检查了这一概念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的含义时,他发现这个词本身并不像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所认为的那样明确。在英语中,嫉妒是envy;但在其他语言中,嫉妒却有双重形式。在波兰语种有zazdrość和zawiść来表达嫉妒,在泰语是it-chia和rit-yaa,在荷兰,是benijden,来源于beniden(按捺不住),和afgunst,源于niet gunnen(怨恨),范德温将其分别翻译为“良性的”和“恶意的”嫉妒。

2009年,范德温试图找出“嫉妒”一词在有两种表达方式、甚至是如英语这样只有一种表达方式的语言中,是否存在着概念上的细微差别。首先,他与荷兰的学生合作(他们的语言中有两种表达嫉妒的方式),收集他们对“良性嫉妒”、“恶意嫉妒”、“欣赏”和“愤恨”的基本描述;然后他又找到美国和西班牙的学生(这两种语言中都只有一种表示嫉妒的方式),让他们阐述一件让自己感到嫉妒的事。他发现,在美国学生中,这两种类型的嫉妒都自发地被描述,并且概率大致相等(在西班牙学生的描述中良性嫉妒大约是恶性嫉妒的三分之一)。“恶意嫉妒更令人感到沮丧,它会使你产生伤害对方的念头,并且你会盼着他做事失败。”范德温说,“而良性嫉妒,另一方更多的是被喜欢,这种情况更加鼓舞人心,会促使你为自己努力获得更多。”

良性嫉妒听起来很像欣赏。不同的是,欣赏给人的整体感觉是愉悦的,嫉妒却是痛苦的。通过举例,范德温引用哲学家Søren Kierkegaard的话:“欣赏是快乐的忍让,嫉妒是不悦的自大。”欣赏可以是一个令人愉快的感觉,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让我们欣赏的人与我们自己通常是不相同的,而让我们良性地嫉妒的人却与我们自身非常像。这一认识的影响很大,并且让我们感到苦恼。而善意嫉妒和恶意嫉妒之间的差异十分鲜明:这两种嫉妒会刺激我们通过非常不同的方式采取行动。后续的两个星期里,范德温每天晚上都问他的实验对象他们在当天是否产生了嫉妒的心理;如果会,他会调查这种情感范围的界限,并让他们描述他们的嫉妒如何支配了他们的行为。他发现当他们的情感更接近恶意嫉妒时,就会产生更多的抱怨(他们什么也没做,就是讨厌)。相比之下,如果他们感受到的是良性嫉妒,往往会使他们工作起来更加努力。良性嫉妒也许是不愉快的,但它却是可以驱动变革的动力。

这种区别与其他心理学家获得的一些结果相吻合。在2011年,一项近五百名成年人参与的研究中,心理学家莎拉希尔、丹尼尔·德波尔和菲利普·沃恩发现,感到嫉妒的人集中注意的能力增加,并且通过细节来记忆他们嫉妒的目标;例如,他们花更多的时间来阅读关于虚构的同龄人的采访,并在对于这些信息的突击测验中表现得更好。更广泛地说,“欣赏”的情感没有这样的效果。尽管这项研究并没有明确区分良性和恶性嫉妒,却衡量了它与敌意和憎恨等情感之间的关联。这些测量表明,参与者所感到的嫉妒倾向于良性嫉妒的明显更多。

2011年,范德温和两位同事找到了一种更直接的方法来区别良性嫉妒和欣赏。在一项研究中,三十四个大学生将要在两篇虚构的文章中随机选择一篇来完成阅读理解练习。阅读的内容都是虚构的科学家传记:其中一半人得到文章意在表明自我完善是可达成的(只要你努力付出,即使有困难也可以成功),另一半人拿到的则表明成功是归结为运气的(你命里有就能干成,没有就不可能成功)。然后,范德温要求学生了读一篇假的报纸文章,文章中一位叫Hans de Groot的同学在一个重要的比赛中获奖。

如果学生们拿到的是第一个阅读理解练习,那么他们就会对Hans产生良性嫉妒(“如果我试着做的话,我也可以做到啊”);而如果他们拿了第二篇的话,他们更倾向于感到钦佩(类似于“我根本无法做到尝试,就从远处欣赏他吧”)。而在那些感到良性嫉妒的同学承诺要比先前更努力地学习时,那些感到钦佩的人却没有产生这样的改变。范德温在另一项研究中发现,那些感到良性嫉妒、而不是恶意嫉妒或欣赏的学生,在创造力测试中的表现更好,在一项任务中,他们能够达到平均分11.4,对比于仰慕者的9.8分和恶意嫉妒者的8.5分。

没有人会否认嫉妒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甚至于它时常会导致我们做出后悔的决定。嫉妒往往是具有腐蚀性和破坏性的。然而,合理的嫉妒却可以提供重要的个人和社会功能,激励竞争和改善。最近,加州大学圣芭芭拉的一篇论文标题很好地达到了它的效果:《灵感来自希望,动力出于嫉妒》。

By Maria Konnikova,The New Yorker

http://www.newyorker.com/science/maria-konnikova/can-envy-be-good-for-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