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革命的五大神话

译者:Cyril Qi

在攻占巴士底狱的两百二十六年后,法国大革命依然能激起像我一样的历史学家的热情。但是法国大革命中的许多迷越来越难以证实。甚至“巴士底日”这一名称都是用词错误的产物。法国国庆日是对两个不同事件的纪念:1789年7月14日,巴士底要塞在巴黎群众高呼革命声中被贡献,和19世纪统治者为了庆祝一些不那么血腥的节日:1790年7月14日举办的隆重且和平的“联盟节庆”,以表达法国人对于自由统一的承诺。为了庆祝这个纪念日,这里有五个谣传背后真实的故事。

1.在得知挨饿穷人已经吃不到一口面包时,玛丽-安托瓦内特皇后说,“那就让他们吃蛋糕吧。”

仅仅三年之前,纽约邮报不仅重读这个谜,并且声称它据说引燃了法国大革命”。实际上,玛丽王后所使用的词汇不是“gâteau”(蛋糕),而是“brioche”(一种类似面包的酥油糕点),而且皇后从来没有这么说过。这句话其实出自于以前的一位法国统治者,可以追溯到1600s,且最有名的出处来自让-雅克·卢梭的《忏悔录》。这本书在玛丽·安托瓦内特嫁给未来的路易十六之前就已经完成了。它传达了大众对痴迷于奢华的皇室的指控,他们既不理解也不在乎忍饥挨饿的穷人。

玛丽·安托瓦内特,即使不是人道或朴实精神的典范,但她有着真正对穷人乐善好施的直觉。然而在1789年之后,她对法国大革命的反对使她成为了最令人痛恨的人之一。歧视女性的记者把她描述为一个令人厌恶的享乐主义且性生活没有节制的女同性恋,密谋把法国出卖给他们的敌人——她的祖国奥地利(他们在宣传册中使用“御用假阳具”或者“皇后支持下的国家妓院”来形容)。这所谓的对穷人冷酷无情的言论不过是在brioche上抹上一点奶油,借用老梗再稍加润色罢了。在1793年之后,在她的丈夫路易十六死后不足一年,革命政府起诉玛丽-安托瓦内特的多项罪名包括性侵她的儿子。被定罪后,她死在断头台上。

2.法国大革命是底层人民的起义

查尔斯·狄更斯所写的《双城记》是唯一一本知名小说描写了法国苦难的人民在大革命中对那些压迫他们的贵族进行报复(虽然有点跑题,但是请注意,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既那个著名音乐剧的出处,高潮场景中巴黎起义发生于1832年,并不是1789年)。但穷人中最穷的那批人在革命之初,在贵族和专家在凡尔赛的会议起到了小小的作用,就在攻占巴士底狱的几周前。甚至这推动革命的戏剧性的著名暴力事件都是由那些小游资产的人推动的。许多历史学家表明,在郊区,直接起义对抗领主和他们所收取的税和通行费的正是那些像企业家一般的富农。在城市,那些称自己为“sans-culottes”(无套裤汉-那些穿着与富人不同的人)的本地积极分子大部分出身艺术家、店主和职员阶级。他们的领导者们,称自己为简单工人,而实际上包括了许多专家和工厂主。

3.法国大革命发明了断头台

在大多数人的想象中,没有比断头台更能生动形象的代表法国大革命的了。它是意义便是处决大众,在大恐怖时期为16,000人砍头。不怪像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这样的名人都把这件设备的诞生归功于革命政府与Joseph-Ignace Guillotin,这个人最终也没在1794年入狱后逃过一劫。《给初学者的法国大革命》一书或许接近事实,书中坚持,虽然这个设备在大革命中第一次问世,它不是被Guillotin发明的。实际上,他反对死刑并且倡导人道无痛的行刑。这个斩首机器就是他试图废除极刑的第一步。不仅如此,类似的设备早在几世纪前就被发明了出来,包括西约克郡的“哈利法克斯的绞刑架”和现在爱丁堡的苏格兰博物馆展出的“苏格兰少女”。直到1977年断头台还在法国使用。

4.罗伯斯庇尔是个血腥的统治者

作为一个与大恐怖时期最为密切相关的人物,罗伯斯庇尔被欧洲美国右翼认为是贪恋权力的集权主义者。在Ann Coulter在她2011年出版的书,“狂热”中写道:“希特勒从罗伯斯庇尔手中接过了剧本”。甚至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一个颇具权威性的机构中任职的Jonathan Israel,在他的2014年的大革命史中把罗伯斯庇尔称为“独裁者”。罗伯斯庇尔,一个来自法国北部阿图瓦省的举止庄重的律师,仅仅是12人的安全委员会中的一员,从1793到1894年,在这个准独裁政权中任职不到一年。他是委员会最有影响力的人,没有任何东西比他的文字和演讲更能定义恐怖的意识形态。但是革命政客持续不断的要求敲响了沉重的身心双重丧钟。当恐怖被推向高潮,罗伯斯庇尔在床上度过了至关重要的几周——“毁掉革命的人…比被革命毁掉的人…少,”历史学家Colin Jones这样引用。罗伯斯庇尔不稳定的精神状态和他对独裁控制的失败,导致了他与他伙伴的失败与处刑。在1795年7月底。(或者,根据共和历,在第二年热月)。

5.革命者攻占了巴士底是为了解放那里的政治犯。

这个谜需要回到这个革命本身,每年7月14日都会出现。“在1789年的今天,群众攻占了巴黎的巴士底狱,那里关押者过往路易十六的敌人,”NPR的 Steve Inskeep去年还重复过这句话。确实,在17世纪与18世纪,法国君主将上百个可能煽动叛乱的作家入狱——包括著名的伏尔泰——在这巴黎东部的邪恶要塞。但是在大革命之前几年,这就很少再发生了。在1789年7月14日,巴士底中只有七名罪犯:四个造假犯,两个疯子和一个因性骚扰而被指控的贵族。巴黎群众向巴士底游行是为了夺取那里的军火储备,这样他们可以毫无惧色的攻击并武装新组成的革命集会以对抗皇家军队。这些记忆只是巴士底曾经的职责,但是它被攻陷具有重大的象征意义。不久之后,集会宣布建筑已被彻底打倒的喜讯。顺带一提,现在广场上树立的铜柱不是为了纪念巴士底被攻陷,而是法国大革命后1830年的“三个光荣的日子”。

By David A. Bell,The Washington Post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opinions/5-myths-about-the-french-revolution/2015/07/09/6f27c6f0-25af-11e5-b72c-2b7d516e1e0e_stor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