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亚裔和一个安静的人

译者:Lucy Wei

我一直是个很安静的人。从少时起,我就是那个在玩耍时间读书、放学后逛图书馆的孩子,一直迷失在自己的世界。长大以后,我为我的安静而自信。

这是我的品性,它塑造了我。它和我的文化背景无关。我的马来西亚华人父母都是喜欢社交同时又很固执的人,他们在社交场合混的很开,从小就鼓励我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你应该敞开心扉,” 他们说,“去吧,交更多朋友。” 但成群的人总会让我感觉到精疲力尽。我更愿意坐在后排静静望着他们,然后把我的无声观察记录下来。

我一直对我的内向很满意,直到入读皇后大学的第一年。当我出席一个派对的时候,一个人喊道:“嗨,一个安静的亚洲孩子居然来到了这个party!”

“啥!安静的亚洲孩子?” 事后我对我的白人朋友诧异地说。Abby是一个和我一样文静的人,甚至比我更加内向。事实上,我们会成为朋友是因为我主动介绍了我自己—在哲学课上注意到她也是安静的人之后。“我们是同类”,我这么想,然后发现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那为什么只有我得到了那样的评价?

“啊,亚洲人看起来就很安静,”她说,“很多时候,我都希望自己是亚洲人,那样我就有理由做一个内向的人了。”

我越意识到人们把内向和亚洲人联系在一起,就越在意自己的行为。我尝试变的爱交际,以打破这种成见,但我并没有成功变成外向的人。当我像其他人一样在班级面前演讲、参加俱乐部和小团体的时候,我紧张得直流汗, 并尝试没话找话。

一段时间之后,我无法忍受这样了,于是开始了一段“自我发现之路”。事实上我逃到了亚洲:首先是去新加坡展开长达一年的海外修学,再是去中国攻读硕士学位。

在这两个国家,我了解到了:一些亚洲人很安静,但一些人很吵闹。其他地方的亚洲人也是这样。

没错,是有很多典型的内向亚洲人。在新加坡,每次同行的北美交换生抱怨“沉默的当地人”时,我都点点头。我很开心在听讲座时能和班里的新加坡学生(有点安静的学生)融为一体。在中国,来自西方的国际学生也有和那位北美交换生相同的抱怨,针对那些几乎不在课堂上发言的“沉默的中国学生”。我同样’隐藏’在他们(有点安静的学生)中间。

上面一段文字的核心词是—有点安静。众所周知,亚洲国家应用的教育系统大多推崇那些通过死记硬背取得标准化考试高分的学生。和西方教育相比,课堂讨论和辩论的时间被压缩到很少。

但在那些安静的新加坡人和中国人中,和我一起的学习的是在课堂上提问甚至挑战教授的活跃分子们。他们是视线的焦点。被社交活动所激励的他们是毫无顾忌的、自信的。他们将选择成为律师、记者、公关主管、电视明星、政客等一切吸引眼球的职业。

在课堂之外却不尽然。在听过许多中国人抱怨、解决矛盾、聊闲天之后,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中国人从本质上是腼腆的、内向的。

但我依然不认为我的内向来自于我的亚洲身份。我被两个外向的亚洲父母在西方抚养大。我是个专注读书的人,并追求能让我抒发个人观点的写作生涯。也许我只是一个典型的叛

少年,成为父母的对立面是我无意间形成的反抗手段。

“你很安静并不是因为你是亚洲人,”我开朗的丈夫说道,“你很安静是因为你是独特的,是因为你是你自己。”

我认为这个解释比种族原因和文化原因更让我信服。

By Christine Tan

http://m.huffpost.com/us/entry/7878890?ir=Education

发布者

AADPS

AADPS原创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