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oji是如何走进白宫的

译者:Lucy Wei

(篇幅有限,有删改)

2015年4月28日是一个重要的日子。这天美国总统第一次在白宫的草坪上公开表达对“漫画,动画和emoji表情”的感谢。这是对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欢迎仪式。诚然,Emoji和日本动画,漫画有着很密切的联系,但首相安倍不了解的是,如果不是没有emoji团队在幕后的默默付出,就不会有emoji在国际市场上的成功。

在西方人眼里,传统的日本写作风格是华丽的且不直接的,也正是这种风格塑造了像《源氏物语》等文学名著。甚至在日本本国,繁复的写作风格也并不适合如今高效快捷的交流方式。

Emoji的出现带来了改变。这种类似于象形文字的符号是Shigetaka Kurita的创意。作为NTT DoCoMo的员工,他一直致力于为短信加入更鲜活的感情表达。他并不是第一个尝试为短信添加表情符号的人,也不是“emoji”这个名字的创造者。但Kurita在1999年的设计却成为了今日被大家所熟知的emoji的鼻祖。被那个时代的条件所限制,它们在当代人眼里很粗糙。

因为科技条件的限制,Kurita把重点放在一种日本人熟知的交流方式中:速记漫画。漫画广为人知的特点启发Kurita把原有的基点表转化为可识别的图标,成为了emoji的雏形。这些Emoji的雏形在客户中广受欢迎,由emoji引发的竞争也开始了。

当emoji竞赛愈演愈烈的时候,Kurita设计的emoji获得了大众的欢迎。但emoji的受众面仍然仅局限于日本和日本手机市场。

谷歌公司敏锐地注意到了emoji对实现公司目标的重要性,甚至设立专门的项目组分析、应用这些小符号。

就如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炮艇打开了日本港口的大门一样,美国主要的几家科技公司不约而同地为emoji在手机上的配置做好了准备。但统一编码标准仍然是一个晦涩难解的问题。

(译者按:Ogata是编码专业了程序员,在听说谷歌公司遇到统一编码的困难后开始着手emoji的统一编码工作,因篇幅有限,将Ogata的背景删去。)

Ogata开始留意那些同样有编程兴趣的人的邮件地址。从邮件列表中他找到了四个志同道合的人,并开始交换想法,讨论如何让emoji步入正轨。经过不懈的讨论,Ogata的组员们最终决定将统一emoji编码的提案提交至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并与其中一位成员进行通信往来。提案直到2009年中旬才完成,这离ISO组织关于emoji编码标准的投票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了。

Ogata和他的团队一直在苦恼如何将鼻涕,汗珠,眼泪等符号的意义有效传达给阅读漫画不多的ISO组织成员。“这引发了很多内部争论,”他说,“我们意识到如果我们将‘漫画很伟大’这个概念贯穿始终,在国际会议上会被视为一种自大。”

2009年十月,20页的最终提案在ISO东京会议上被提交。这份提案包含了emoji的50多种变化,包括微笑角度、视平线、汗珠等的细微调整。同时,它标明了那些容易被认错的表情的正确名字,比如“疲惫脸”。直到这时,日本的一些通讯公司才意识到和emoji合作的重要性。

(译者按:最终Ogata的工作组的修改方案获得了一致的好评。虽然工作组解散了,但Ogata仍决定为emoji添加更多表情,尤其是关于不同人种的表情。这一想法获得了奥巴马总统的认可,也成为总统赞扬emoji的重要理由之一。)

很显然,emoji将在未来继续陪伴着我们的生活。当浏览最初DoCoMo的emoji列表的时候,我的日本妻子认为这些图片让她联想到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壁画。出生于信息时代的后代们看到这些表情时,是否会像当年的我们游览Lascaux洞穴一样,心中充满敬畏呢?当我们把emoji和那些简单却有感染力的蜡笔画和简笔画做比较时,我不由得认为人类又回归本源。

BY MATT ALT

http://www.newyorker.com/culture/culture-desk/how-emoji-got-to-the-white-house

发布者

AADPS

AADPS原创发布